桃園新光三越大有店宣佈熄燈 點出全台百貨業潛藏的隱憂
▲新光三越桃園大有店2023年2月底吹熄燈號而走入歷史(圖/擷自 GoogleMap)
隨著防疫政策解封,市場逐步回溫,不過百貨零售業歷經此「疫」已經元氣大傷。新光三越今(21)天突然宣布,桃園大有店將於明(2023)年2月底結束營業,原定今(2022)年底前登場的「Diamond Towers」也受到供應鏈影響,延至明年開業。其實百貨業正面臨4大隱憂,包含「電商搶市」、「商圈重疊」、「招商不易」與「客群老化」等,必須加快轉型才能跟上時代腳步。
今年下半年防疫政策轉向「與病毒共存」,內需消費已逐漸增加。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資料,百貨公司今年9月營業額年成長率達24.9%;10月則因去(2021)年同期發行五倍券導致基期提高,營業額年增率僅0.1%;11月、12月有週年慶、聖誕與跨年商機加持,預期營業額可望走升。
台新旺卡
然而,就在景氣復甦之際,新光三越卻發布聲明表示,業績從今年第3季起強力增長,更在12月中旬達成今年度830億元營收目標。但在未來布局策略的考量下,桃園大有店將於明年2月底熄燈,全台新光三越分店數將剩下11家。此外,原定今年底前開幕的台北東區「Diamond Towers」,也因全球供應鏈、原物料與硬體設備等因素影響,延到明年揭幕。
百貨公司看似亮麗的業績背後,正隱藏著4大憂慮:第1是「電商搶市」,近3年的疫情大幅改變民眾消費習慣,不僅生活用品透過電商購買,就連化妝保養品、3C家電、男女服飾、生鮮美食等都改成網購。第2是「商圈重疊」,台灣百貨公司愈開愈多,尤其是第一大戰場「台北市」,單一商圈內有2~3家百貨成為常態,以致稀釋整體利潤。
第3是「招商不易」,各業種的知名品牌有限,儘管各百貨公司力求分眾化,積極導入文創風格、年輕新櫃,仍改變不了同一商圈內「該有的牌子都有了」的窘境,很難再說服品牌商加入新賣場。第4是「客群老化」,百貨公司商品品質好、定價高,客層以中年以上人士為主,尤其當電商崛起之後,不僅年輕人不愛走進賣場,就連部分主力客戶也慢慢出走,業者只能靠「VVIP」撐業績,與新客群出現斷層。
百貨業者也注意到問題癥結,以新光三越為例,去年即在高雄開設全新事業體「skm outlets」,吸引觀光客與家庭客層,更推出「skm online」電商系統,鎖定年輕客群進擊。同時在既有分店提供須「親自到店」才能體驗的服務,像是信義新天地有Dyson店中店,打造「Beauty Lab美髮專區」,由專人教授頭髮護理並設計造型。甚至增加餐飲比重,開設「深夜食堂」延長營業時間,提高客戶到店消費的機會。
然而時代的變化往往就在「一瞬間」,全球疫情讓零售通路「大洗牌」,現階段看似終於撐過嚴冬、迎來春燕,但新光三越桃園大有店畫下句點、新賣場「Diamond Towers」延期開幕無疑是市場警訊,業者須快速反應及轉型,以避免成為下一個「時代眼淚」。
來源:https://www.cardu.com.tw
到訪人數:(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