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已蟬聯十大癌症超過20年,死亡人數卻位居第六,致死率不容小覷。(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57歲的許先生經常腹部悶痛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服用胃藥後疼痛便會稍有舒緩,因此不以為意,直到一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突如其來的噩耗打亂原本安穩的生活,從沒想過一般的胃痛竟會變得這麼嚴重,所幸在醫師建議下,許先生得以及早使用合適的治療方式,如今已恢復從前活力,重拾熱愛的羽球,積極勇敢抗癌。
胃癌初期症狀難以辨別,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一年,因此要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癌症治療有眾多突破性的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學講座教授暨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教授說明:「以免疫療法為例,日前也核准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突破存活期不到一年的困境陣容多了一位精兵。」
胃癌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酒、老化、家族史等皆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其中,老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更為亞洲人胃癌致病主因。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已蟬聯十大癌症超過20年,雖發生人數於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九,死亡人數卻位居第六,致死率不容小覷。
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腫瘤,故晚期胃癌治療中,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患者控制病情與延長生命,是第一線治療的標準療程,雖然目前已有標靶藥物,但只適用於HER2陽性患者,其餘超過9成HER2陰性患者則不適用。
陳立宗教授進一步補充:「晚期胃癌患者首要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及緩解症狀,如果能在身體狀況較佳的情況下接受治療,患者對藥物能有較佳之耐受性,治療能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癌症第一線治療尤為重要,應於一線治療及早選用合適且效果較佳的治療方式。」
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表示:「目前免疫藥物也核准用於晚期胃癌治療,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且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可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能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可謂晚期胃癌治療10年來的重大突破。」
陳明晃主任進一步說明:「台灣癌登資料顯示,轉移性胃癌患者單用化療整體存活期為7個月、單採手術切除整體存活期為3.9個月,而免疫合併化療突破過往存活期不滿一年的困境,讓晚期胃癌治療困境出現一道曙光,且研究結果顯示,有6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相較於傳統化療,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讓患者能夠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1,建議患者盡早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的可行性。」
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療整體預後仍然不佳,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立宗教授呼籲:「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且近年來飲食衛生條件的提升及幽門螺旋桿菌廓清治療的廣泛使用下,胃癌發生人數並未持續減少,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等,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輕忽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積極且正確地治療為對抗癌症之不二法門。」
到訪人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