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持續走路運動 能獲得這4種好處!走路方式能更長壽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pixabay.
世衛組織在1992年就提出,走路是世界上最佳運動之一,俗話說,「飯後走一走,能活九十九」,不論男女老少,走一走對身體多少有所助益。
但是有人越走越健康,有人卻走出一身毛病。走路不對,可能越走越傷。
其實,過度鍛鍊,可能造成肌肉疲勞,以及膝關節的磨損,若患者本來就有半月板損傷,或是膝關節不穩,就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適當、量力而為就好,每天設定一個溫和的走路步數就可以了。
堅持走路鍛鍊,會收穫哪些好處?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走路對健康的重要性,每天堅持步行,能夠讓身體得到不少的收穫:
.改善消化
飯後20-30分鐘以後步行,可以促進消化。人體消化是需要喚醒胃和腸道機制的,而坐著或躺著的姿勢,反而不利於腸道蠕動。
有研究表明,進食後進行輕度運動,對預防多種胃腸道疾病有積極作用。
.利於心臟健康
心臟健康與運動息息相關,經常運動可以幫助穩定血壓,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風以及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
.控制血糖
進食後慢行,還可以影響血糖水平。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通過飯後及時進行運動,可以防止血糖上升過快,從而減少胰島素或口服藥物的用量。
.降低患癌風險
201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布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對比運動最少和運動最多(走路超過1小時)的人群,後者平均患癌概率降低7%,其中患食道癌概率減少42%,肝癌概率減少27%,腎癌概率減少23%。
走路非小事,你走對了嗎?
走路鍛鍊看似簡單,但若是不注意細節,反而不養生。
1,走路的地方不對
不少人走路並沒有在意環境,認為只要是走路就行。但其實走路過程中,人體肺活量會增加,大馬路邊行走容易吸入大量塵土及有害氣體,反而可能對健康構成危害。
走路理想場所應該是公園、草地,避免水泥地、柏油路等較硬的地面。
2,走路的姿勢不對
走路姿勢不對,容易發生跌倒以及磨損關節。通過觀察鞋子的磨損情況,能判斷走路姿勢是否異常。
正常鞋子的磨損重心在腳跟中間,並可從鞋跟外側看出約4度的傾斜。若出現鞋底內側磨損,提示為扁平足,鞋子外側磨損,則可能是體重傾向腳外側導致,這樣走路容易扭傷和損傷關節。
正確的走路姿勢,應該是抬頭挺胸,腳跟先著地,手臂小幅度擺動,這樣才能起到關節和腰椎處的緩衝作用。
3,走路的時間不對
很多老人家喜歡晨練,但早晨和上午反而是心血管波動最大的時候。而晚上光線較差,對於年紀大的人,視野範圍較窄,容易發生跌倒意外。因此建議老年人選擇下午4—5點時間段進行鍛鍊比較適宜。
4,走路的準備不對
走路雖不是高耗氧運動,但也要注意熱身。走路不熱身,身體關節沒有完全打開,活動受限,就容易造成關節磨損。
5、走路的步數不對
不少人會追求萬步打卡,認為走滿一萬步,才能起到鍛鍊的作用。然而《柳葉刀》子刊的一篇納入四大洲近5萬人的調查發現,隨著步數增加,死亡風險逐漸降低,隨後趨於平穩,走得更多,並不代表死亡風險會進一步下降。
研究建議老年人最佳步數為6000—8000步/每日,此時降低的死亡風險最大。
走路快慢和壽命長短有關?
有研究發現,走路快的人要比走路慢的人更長壽,平均壽命可高出15—20年。事實果真如此?
該研究是源於《梅奧診所學報》上的一篇調查分析,調查對象為47.5萬名英國中老年人,隨訪時間跨越7年。通過對比發現,走路快的女性比走路慢的女性,平均壽命長15歲,走路快的男性比走路慢的男性,平均壽命差20歲。最終,由此演變成「走路快的人,平均壽命更高」。
然而,此次研究為觀察性研究,兩者之間確實有關聯,但並不表示是因果關係,不能說提高步行速度,就能延長壽命。實際上,研究者在論文中也標註,作為觀察性的研究,無法對因果關係進行推斷。
所以,並不是說「走得快」就一定會延長壽命,走路這件事情,是一個全身綜合的體現,比起糾結於步數或是速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強度和方式才是更重要的。
到訪人數:(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