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大惡習是大腸癌的「催化劑」!發生這幾種情況最好要嚴加注意!避免大腸癌建議經常這樣做!
圖片來源:pixabay
腸癌的發生與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經常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食物,久坐不動以及壓力大、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都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
前言:
一、超八成的腸癌由息肉演變而來
研究表明,80%-95%的大腸癌是腸息肉慢慢演變而來,那什麼是腸息肉呢?簡單來說,就是腸道黏膜上長了一些凸起的肉疙瘩。
根據病理提示,腸息肉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其發病原因與遺傳、年齡、飲食、膽汁代謝紊亂、腸道炎性刺激、腸道微生態失衡、缺乏運動等有關。
腸息肉分很多類型,類型不同,癌變的機率不同,比如增生性息肉,基本不會癌變;管狀腺瘤癌變率約1%-5%;家族性息肉病癌變機率最高,幾乎100%。
所以,一旦發現腸息肉,及時明確類型很關鍵。
腸息肉雖然沒有特異性症狀,但多少也有一些不適症狀,比如出血、便秘、腹瀉、大便習慣和形狀的改變等,此時需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檢查。
而通過腸鏡可以及時發現並摘除息肉,斬斷息肉癌變的道路,降低腸癌的發病、死亡風險。所以,一旦發現異常應儘早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是否切除腸息肉。
二、不少人的腸癌是被「拖」出來的!
腸息肉發展到腸癌一般需要10-15年的時間,所以這期間我們如果能抓住機會,及時干預,便可大大降低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
因為腸癌早期和晚期生存率差異巨大,早期5年生存率超過90%。而一旦到了晚期,病灶發生轉移,生存率可驟降至14%。可惜的是,我國大多數發生腸癌時都是晚期,這是為什麼呢?
追其原因,與大眾缺乏早篩意識有很大關係。
數據調查顯示:大約97%的患者在被查出腸癌之前,都沒有接觸過腸鏡,基本都是身體出現明顯不適去醫院檢查被查出來的,而此時病情基本都已經到了晚期。
其實,腸癌是有跡可循的 ,若身體出現這幾種異常,就要當心是腸癌,儘早做腸鏡排除。
發生這幾種情況最好要嚴加注意!
1、出現血便
主要因大便與腫瘤表面摩擦引起,症狀比較輕的可僅有血絲,易被忽視;嚴重時可表現為黏液血便、黏液膿血便、純血便。
2、排便習慣改變
包括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主要因腫瘤變大,擠壓腸腔導致其狹窄,並刺激直腸引發的。
3、腹痛、腹脹
一開始可能是偶爾出現,到了後期可變為持續性的,且痛感、脹感也會越加強烈,主要因為腸梗阻引起的。
4、經常大便解不乾淨或是裡急後重感
經常大便解不乾淨
裡急後重感就是想拉拉不出的感覺,主要因腫瘤刺激直腸的感受器引起。
出現這些情況,說明健康出問題了,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一下,儘早排除病因。
以下三大惡習是腸癌的「催化劑」
腸癌不會無緣無故發生,它的發生與我們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這3大惡習,是腸癌的「催化劑」,要少做。
1、不好的飲食習慣
腸癌也是一種「富貴病」,經常吃肉,可刺激膽汁過度分泌,進而刺激腸黏膜,易誘發炎症,增加直腸癌風險。
而膳食纖維攝入過少,會影響腸道蠕動的速度,繼而使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變長,也更易刺激腸黏膜,升高致癌風險。
2、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不僅可減慢胃腸蠕動的速度,致使腹腔、盆腔血液循環不暢,降低腸道免疫屏障功能。
還會影響代謝廢物、有害成分的排出,讓其在腸內刺激腸黏膜,誘發炎症,最終提升腸癌風險。
3、抽菸嗜酒
煙當中含幾十種致癌物,比如尼古丁、焦油、多環芳烴等,進入體內後,可損傷結腸上皮細胞DNA,形成DNA加合物,最終誘發基因突變。
而酒精當中的主要成分乙醛可損傷DNA鏈、誘導基因突變。
腸癌的病因較為複雜,暫時還不是很明確,但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日常應儘量做到均衡膳食、加強鍛鍊、遠離菸酒,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定期體檢,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預防結直腸癌!
到訪人數:(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