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轉涼後,雲林草嶺山上有棵野樹長出大量罕見果實,果實外型詭異,乍看像扭曲變形的毛毛蟲群聚,爬滿樹梢,又似中藥材冬蟲夏草,當地阿公阿嬤摘來就往嘴裡塞,吃的津津有味,外地遊客看了又驚又奇。
蘇俊豪表示,秋冬是當地「麋鹿梨」野果成熟季節,雖然果實不大,卻是早年山上孩子們期待一整年的「免費天然零食」。尤其,整串果實熟透掉到地上,吃起來的口感更加甜美、多汁,也因為野果外型彎彎曲曲,看來就像是麋鹿角,當地人暱稱「麋鹿梨」。
一名40多歲女村民抬頭望見滿樹結實累累,當場把果實摘下來開心品嚐,笑說每年看到這果實就讓她憶起童年時光,「滋味甜美,果皮脆,張口一咬像吃柿餅,入口後的滋味又像吃龍眼乾」。
「吃著吃著,越吃越好吃!」85歲江阿公抓把麋鹿梨送入口中,笑容滿面說,還記得曾有同學上學路過,彎身撿起石頭砸果子來吃的往事。現年77歲茆姓阿嬤也說:「很好吃呀!甜甜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專家朱恩良表示,鄉親俗稱的麋鹿梨,學名為枳椇(音同:幾舉),屬於鼠李科。枳椇屬植物,在中國四川地區又被稱為拐棗,是一種良好的庭園樹種或行道樹,木材可做各種器具。
枳椇在夏秋間開綠白色五瓣小花,果實可食,略有甜味,也有藥用,可以解酒。種子在中醫藥運用上則有利尿解毒功效。據悉在1960年代引進台灣栽培,目前在溪頭及瑞里地區較可常見有人栽培。
中醫師廖浩欽表示,醫書《證治準繩》中有「枳椇子丸」一方,具解酒止渴、清利濕熱功效,果皮甘溫無毒,多用來中和藥方以及治療痔瘡等。據《中國醫學大辭典》記載「為解酒消渴之良品,但忌多食」山上老人家懷舊偶爾拿來當水果、零嘴吃倒也無妨,但建議應該適量攝取就好,勿天天吃或大量食用,避免消化不良傷及腸胃。
到訪人數:(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