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一位高三考生私下問我:「艾大,我真的很討厭考試,不是很喜歡讀書,該怎麼辦?」這個我也算有點經驗了,畢竟一路上我做過很多討厭的事。但基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我先回問:
「那你現在有什麼計畫?比如說,有什麼喜歡的事情想做?或是想要學習的能力?還是你做哪些事情特別得心應手?」
「好像……都沒有耶。」
如此簡潔的回答,很好,可以直接跟他分享我的看法。
工作上,我很清楚自己是個不擅長處理細節的人,這一直是我的弱項,經常做不了多久即開始不耐煩,雖然還不到翻桌、摔筆電、砸滑鼠的抓狂程度,但這些場景不時會在我腦海中上演。偏偏一路走來,經手的工作都需要注意細節,或者應該說,有什麼工作不需要關注細節就能做好,是吧?
在我還是工程師的時候,經常需要在實驗室透過放大鏡,把像原子筆頭大小般的電子零件焊起來,有時一個手抖就要全部重來。設計電路時,需要坐在電腦前好幾個小時,只為了調整小到用肉眼分辨不出差異的線路寬度。離開上班環境後,網站設計必須不斷微調圖片大小,還有反覆對齊文章標題的位置。開始寫書後,必須一字一句校對紙稿,一個錯字都不想放過,一段文字、一張照片擺放的位置都希望適當。老實說,我當下會排斥做這些事,不止一次想放棄。不過我還是撐過去了,
因為我在乎的不是當下討厭的細節,而是之後喜歡的「成果」。
能把零件焊好、線路調整好,之後生產的品質也會提升,我在工作上的表現就會被注意到,遇到加薪、升遷的機會就更高。能夠把網站圖片對齊好,訪客瀏覽時會比較舒適,網站也會比較有專業感。付出最大的心力校稿,書出版交到讀者手上時也會更安心。雖然說事情不可能因此完美,但至少會因為盡了最大的力,問心無愧。
沒錯,問心無愧,這就是我最想表達的事。
某次演講時,我分享的主題是存錢的好處,一位看起來 20 多歲的聽眾舉手問:「沒有動力存錢,怎麼辦?想到這個不能買,那個不能花,就覺得有點痛苦。」
當我正要拿起麥克風回答時,突然想到何不問問在場年紀相仿並且有在存錢的人。視線從觀眾席左邊掃到右邊,幸運的發現有人自願回答。
「你為什麼想存錢?」我好奇問。
「因為半年後想去聽演唱會!」
說完大家都笑了,答案雖然簡短,卻令人秒懂。是啊,很多時候為了去過喜歡的生活,你必須先克服討厭的過程,為的不是最完美的結果,而是過程中看見自己一點一點進步,最後達成想要的目標。
比如不花錢,並非要讓自己過得不開心,而是為了將來達成夢想更開心,或讓自己的未來不用擔心;不刻意合群,並非要給別人壞的印象,而是為了不讓自己失去方向;在該堅持的地方不妥協,並非不知道累、不想要放棄,而是為了看到更廣的世界,走到更遠的地方。
其實,遇到討厭的事,最好的方法不是逃避它,而是盡力把它做好,因為能把討厭的事情做好,你才有資格說不喜歡做那件事。
強調一下,我的意思是把它「做」好,而不是要讓事情「變」好。做好,要求的是自己有努力;變好,追求的是結果要滿意。事情能不能做好,掌握在自己手裡,結果是不是好的,多少需要點運氣。好比我當初考上研究所,一定有考生比我還用功、努力,卻因為考運差了點而沒有考好。寫作方面,一定也有作者很用心磨練文筆,但還來不及被看見就得面對生活現實,放棄寫作。
或許有人會想,既然要靠運氣,那還努力做什麼?但事實上,如果你不努力,根本不能做什麼,你只會讓別人覺得你在找藉口逃避,就算你事後想解釋原因,也會被人認為是在找理由。
面對討厭的事,試著投入更多心力把它做好,因為那是你唯一能證明自己不喜歡做那件事情的方法。何況,沒有經歷過那些討厭的克服,又怎麼會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很多令人喜歡的生活,都是藏在討厭的事情背後,如同你不爬上高山,就無法看到日出或是美麗的星空;如果不潛入海裡,則無法看到壯麗的珊瑚或巨大的貝殼;如果不走過陌生的路,就無法進到新的國度。
沒有討厭,哪來的喜歡;沒有犧牲,哪來的人生;沒有走過煎熬,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堅強。
不要等到喜歡一件事才想把它做好,而是要先努力把事情做好,過程中去尋找你喜歡的地方,讓自己遇見喜歡的未來。
所以,如果你討厭現在這份工作,別煩惱,因為重要的是你能否從工作中學習,讓自己有能力找到喜歡的工作。如果你遇到現在無法克服的事,別擔心,因為關鍵在於未來的你是否因此成長,進而克服。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處境很難熬,別氣餒,因為那代表你是認真在生活,每撐過一次,就會有個更好的一天。
很多時候,在那艱難的當下都會令人質疑 ── 為何是我在過這樣的生活?但也有很多時候,未來能實現夢想也是 ── 好在當時我有那樣過生活。
別放棄尋找更好的自己,困難還是會出現,但只要擁有往前的力量,每一天你都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直到那些討厭的事情,被一層層喜歡的生活蓋過去。
為喜歡的事情堅持也好,咬牙撐過討厭的日子也罷,在那些前往更好的路上,永遠別忘記帶著自我肯定一同出發。也許到最後你對自己最驕傲的,不是可以過著喜歡的生活,而是曾經在那些討厭的日子裡,你始終沒放棄用喜歡的自己去過。
(本文整理、摘錄自《你,很好》,方智出版)
到訪人數:(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