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歷史》唐朝人為什麼最推崇三國人物中的司馬懿?

美化司馬懿,唐朝人幹得很徹底。

《晉書》總導演之一房玄齡幾乎把司馬懿拍成了神。怎麼個神法?把我們現在普遍認知的諸葛亮當作司馬懿就對了。

那是唐太宗時期的事。李世民決定設館拍劇(修史),象徵性地喊了一聲CAMERA,然後一幫當紅導演(史家)擼起袖子加油干,共拍出了六部歷史大劇。《晉書》是第一部。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雙子星最早就是《晉書》這部歷史大戲捧出來的。其中,司馬懿的戲碼尤其足,一次次用他那「多智而近妖」的軍事謀略及神機妙算,把諸葛亮虐得慘兮兮的。

1

而在此之前,司馬懿的人設根本沒有這麼牛逼。

西晉時期的獨立導演陳壽,一個人拍出了《三國志》。陳壽被認為是好導演(良史),其在當時的地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李安大導。

加上陳壽生活的年代離司馬懿最近,主客觀條件均表明他塑造的司馬懿形象最接近真實的司馬懿。後世各種司馬懿形象,都是在《三國志》基礎上的加工和翻拍。

陳壽拍出來的司馬懿,雖然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對蜀作戰,即與北伐的諸葛亮對壘,司馬懿遠沒那麼收放自如。司馬懿天生就怕諸葛亮,就像蟑螂遇到了蟑螂剋星。

陳壽不厭其煩地拍攝剪輯一個個和諸葛亮叫板對陣過的魏國名將,到尾聲部分才讓司馬懿匆匆露了個臉。

採用這種隱晦的拍攝手法,陳壽當然有他的苦衷。

他生活的西晉是司馬懿後人的天下,把司馬懿比作太陽、舵手才符合主旋律,拍好了可以晉升御用導演,當國師的,但這明顯不符合去偽存真的影視拍攝(歷史寫作)規範。

陳壽是個怪咖導演,有個性,不追求生前成為紅人,一心想著他及他的作品可以留名星光大道。所以他採用了曲筆,意在告訴世人,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在魏國陣營里根本不是一流的。

在對抗諸葛亮的戰役中,真正發揮柱石作用的是曹真和張郃。

曹真在對蜀作戰中,擊敗諸葛亮,收復了南安、天水、安定三座城池。張郃畢竟也有實戰挫敗諸葛亮進攻計劃、逼使其按軍法斬馬謖等優勝紀錄。而司馬懿的表現乏善可陳。

但到了房玄齡等人手上,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對陣中就像開了掛。

《晉書》中,這兩名軍事家數次交鋒,諸葛亮無一勝績。不是諸葛亮望風而逃,就是司馬懿斬敵萬人。

除此之外,司馬懿不但能料敵於前,對諸葛亮將要進行的行動瞭然於胸並採取相應的對策;而且善於觀測天象,看到長星墜落,掐指一算,料到諸葛亮必敗,遂派遣奇兵攻其後方,果然大勝。

2

古代的觀眾也是很叛逆的。男主角永遠偉光正,女主角總是傻白甜,他們就不埋單了。

當司馬懿在唐朝被美化到頂點之後,不可避免就出現了一股黑化的暗流。

武則天時期,英國公徐敬業謀反,想拉攏宰相裴炎入伙,於是找來駱賓王編了個歌謠(讖語)讓小孩子傳唱:「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暗指裴炎要當皇帝)

歌謠傳到裴炎耳中。裴炎便叫來駱賓王解答歌謠的內涵。駱賓王守口如瓶,直到看到司馬懿的畫像,才點讚說:「此英雄丈夫也。」

裴炎聽後很高興,成了徐敬業的造反合伙人。

這是唐人筆記《朝野僉載》中的片段。值得玩味的是故事中司馬懿(畫像)的出場。駱賓王稱司馬懿為「英雄丈夫」,表面上是對司馬懿的美化,其實是為了幫徐敬業拉攏裴炎入伙造反才這麼評價司馬懿的。

也就是說,實際上,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司馬懿已經被黑化成一個反叛者、奪權者的形象。大家心照不宣。所以裴炎才知道駱賓王是在慫恿自己學司馬懿造反奪權。

這個司馬懿,已經不是《晉書》中沒有瑕疵的神人,也不是《三國志》中「受遺二主,佐命三朝」的託孤重臣,而是一個老謀深算的野心家。

到了明朝大導演羅貫中的成名作《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之心被拍得更加露骨。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最愛君不贅述。

總之,明清之後直到現在,受羅大導演的影響,普羅大眾所認知的司馬懿基本是這樣的:第一,他已經被徹底黑化成一個圓滑世故、陰險狡詐的大反派。第二,他已經從《晉書》中那個智謀、戰略乃至天文知識全面碾壓諸葛亮的大師級人物,淪為了諸葛亮的配角,一輩子活在諸葛亮的陰影里。

3

因為司馬懿晚年發動了高平陵事變,這就成為《三國演義》強化司馬懿一生陰險狡詐志在「篡魏」的證據。

這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在表現主人公「小人之心」的同時,已經暴露了導演本人的「小人之心」。

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已被曹爽架空了十年。他冒著風險出手,更多是對曹爽集團的不爽。剛好有了曹爽和皇帝曹芳離開都城為魏明帝掃墓的機會,所以是臨時起意而不是老謀深算的結果。

歷代塑造司馬懿形象的大導演,一個個都是人才+戲精,他們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決定美化/黑化一個歷史人物時已經背離了陳壽最為珍視的職業操守。

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去做呢?

個人身份選擇和政治立場共同決定了他們必須這麼做。就像執導了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張藝謀,再也拍不出《活著》。

怎麼拍司馬懿,背後是「帝魏寇蜀」和「帝蜀寇魏」兩種觀念的糾纏。到底是以曹魏政權,還是以蜀國為三國時期的正統呢,這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

可以明確的是,凡是站隊站到「帝魏寇蜀」的,拍出來的司馬懿就相對偉光正,諸葛亮就沒那麼神;而凡是站到「帝蜀寇魏」那一邊的,拍出來的司馬懿就腹黑,遠沒諸葛亮那麼偉大正派。

羅貫中導演執行的「帝蜀寇魏」這一派,之所以贏得大批鐵粉,做成了大IP,還有一個原因:跟觀眾同情弱勢的劉備政權(擁劉反曹)達成了一致。

難以分清是羅大導演迎合了大眾的口味,還是塑造了大眾的口味。

新聞來源


到訪人數:(105)

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留言檢舉,並告知是哪一篇,本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留言版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