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三國裡為什麼流芳百世的是諸葛亮,不是司馬懿?
諸葛亮的治蜀治績,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數千年來,治國施政的最高水準,在後世一千八百多年裡,被無數名士賢臣推崇,並隨著時間推移,歷史地位更隆高得無以復加。
諸葛亮治國的方略,便是「明法」和「正身」,他制定蜀科,嚴格法度,賞罰必信,開誠布公,虛心納諫,獎勵直言,如董和曾因某事連續和他爭論十次,諸葛亮不以為忤,反而公開嘉獎,大加鼓勵。
蜀軍第一次北伐,因馬謖自作聰明,違背諸葛亮的命令,導致街亭之戰失利。諸葛亮戰後自貶三級為右將軍,更向全天下通告自己用人不當的錯失,(【布所失於天下】)更要求同僚們儘可能批評自己的過失【(勤攻吾之缺)】,經過數年整訓,終於練出一隻令魏軍只敢堅壁固守,不敢與之野戰的強兵,克復武都、陰平兩郡,名正言順復職。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員,作為一個封建政權的執政者,諸葛亮真正身體力行做到了廉潔自守,不蓄私產,大公無私,以國為家。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諸葛亮這一生以身作則,鞠躬盡瘁、為國為民,不圖私我,他的施政自然為世人信服,哪怕施以嚴刑峻法,也讓舉國百萬官民樂於接受。大小官吏同樣不敢輕越雷池,起貪墨之心,極大提高了政權的組織和行政效率。
對比後世許多權臣,雖然也見識高遠,試圖革除制度弊病,但因為自身難以克制私慾,立身不正,生活奢靡,因此他們的變革措施便被同僚和世人認為是假公濟私,打擊異己,難以達到良好初衷,甚至適得其反,不免人亡政息如張居正,誤國害民如賈似道。
諸葛亮又安撫百姓、鼓勵生產,興修水利,勸農課桑,在他的執政期,蜀地織錦遠銷中原和外域,給蜀漢國家帶來大量收入。他主持修建的山河堰堤歷時一千八百餘年,迄今完好,仍在造福當地百姓。
諸葛亮又親率大軍,深入險峻叢林,克服煙瘴侵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令南中百姓從此真正接受蜀漢統治,當地的人員兵力、耕牛戰馬、金銀礦產、犀角皮革,都源源不斷地充作蜀軍軍資,使蜀國獲得了一個穩定而資源豐富的大後方。(【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是費用不乏】)
因此,蜀漢雖然連年北伐,屢屢用兵,律法森嚴,然而生產力水平卻極大提高,百萬百姓養兵十萬而毫無怨言。朝堂上下共同為了「興復中原,還於舊都」的理想而齊心協力。
憑藉卓越當世的個人能力、鞠躬盡瘁的工作熱情、事無巨細的工作態度,諸葛亮燃盡生命中所有能量,不止是為蜀漢江山續命整整四十年,他的許多舉措遺澤後世千百年。
史書《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漢官員,他的父親曾是馬謖的參軍,因街亭兵敗被諸葛亮判削髮之刑,然而陳壽筆下的諸葛亮治蜀,卻是: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抬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五丈原噩耗傳出,劉禪以天子之尊,換上白色喪服,無數百姓痛哭流涕,自發在街郊巷尾祭祀。
那些被諸葛亮收服的蠻夷部眾,同樣在野林荒郊用他們特有的方式,紀念這位中原漢人的聖賢。
百年之後,東晉大司馬桓溫揮軍西征,入據蜀中後,特意尋訪到曾見過諸葛亮的小吏,時年已百餘歲。桓溫問「諸葛丞相可與當今何人相比?」小吏云:「諸葛丞相在時,尚且感受不到他的偉大,自諸葛公逝後,一百年來,世人無人能比」一生倨傲自得的桓溫,為之嘆服。
【桓溫征蜀,猶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篇末更以「蜀國之風,蜀人之心,錦江清波,玉壘峻岑,入海際天,知公德音」,寄遙思於千古,寫盡了諸葛亮治蜀之功,是如何聲越千年,萬古流芳。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jypkgn.html
到訪人數:(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