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是美國工業化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持續時間是1929年至1939年的股市崩盤。
全圖翻拍自網路
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大蕭條?
在整個1920年代,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在1920年至1929年期間,美國的總財富增加了一倍以上,這一時期被稱為「 咆哮的二十年代」。
股票市場以紐約市華爾街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為中心,是所有人的投機場面,那裡的每個人,從百萬富翁大亨到廚師和看門人,都將積蓄存入股票。結果,股票市場迅速膨脹,並在1929年8月達到頂峰。
到那時,生產已經下降,失業率上升了,股票價格遠遠高於其實際價值。另外,當時的工資很低,消費者債務激增,農業部門由於乾旱和食品價格下跌而陷入困境,銀行有大量無法清算的大筆貸款。1929年夏季,美國經濟進入溫和衰退,因為消費者支出放緩,未售商品開始堆積,反過來又減慢了工廠生產。但是,股票價格繼續上漲,到那年秋天,已經達到了平流層水平,無法通過預期的未來收益來證明。
1929年的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由於緊張的投資者開始大量出售價格過高的股票,一些人擔心的股市崩盤終於發生了。該日的交易量達到創紀錄的1,290萬股,被稱為「黑色星期四」。五天後,即10月29日或「黑色星期二」,又一波恐慌席捲華爾街,交易了約1600萬股。數以百萬計的股票最終變得一文不值,而那些「以保證金」(借來的錢)購買了股票的投資者被徹底淘汰了。
隨著股市崩潰後消費者信心消失,支出和投資的下降導致工廠和其他企業減慢生產速度並開始解僱工人。對於那些幸運地能繼續就業的人來說,工資下降了,購買力下降了。
許多被迫以信貸購買的美國人陷入債務,喪失抵押品贖回權和收回財產的數量穩步上升。全球對金本位制的堅持,使世界各地的國家通過固定的貨幣兌換而加入了這一制度,這有助於將美國的經濟困境傳播到全世界,尤其是歐洲。
銀行擠兌和胡佛政府
儘管總統赫伯特·胡佛和其他領導人保證,危機將繼續發展,但在未來三年內,情況將繼續惡化。到1930年,有400萬尋找工作的美國人找不到工作。這個數字在1931年上升到600萬。
同時,該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一半。在美國的城鎮、麵包行、湯室和越來越多的無家可歸者變得越來越普遍。農民無力收割莊稼,被迫讓他們在田間腐爛,而其他地方的人們卻挨餓。1930年,南部平原的嚴重乾旱將大風和塵土從德克薩斯州帶到內布拉斯加州,造成人員,牲畜和農作物死亡。「 沙塵暴碗 」激發了人們從農田到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以尋找工作。
在1930年秋天,四次銀行恐慌浪潮中的第一波開始了,因為大量投資者對銀行的償付能力失去了信心,並要求現金存款,從而迫使銀行清算貸款以補充手頭上不足的現金儲備。 銀行擠兌現象在1931年春季和秋季以及1932年秋季再次席捲了美國,到1933年初,成千上萬的銀行關門大吉。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胡佛政府試圖用政府貸款支持破產的銀行和其他機構。他們的想法是,銀行將向企業貸款,從而能夠回購員工。
羅斯福當選
曾擔任美國商務部長的共和黨人胡佛認為,政府不應該直接干預經濟,它沒有責任為其公民創造就業機會或提供經濟救濟。然而,在1932年,該國陷入大蕭條的深淵,約有1500萬人(當時超過美國人口的20%)失業,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總統大選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在就職日(1933年3月4日)之前,美國各州已下令在第四次銀行恐慌浪潮結束時關閉所有剩餘的銀行,美國財政部沒有足夠的現金支付所有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儘管如此,他所知仍表現出鎮定的活力和樂觀態度,著名地宣稱「我們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恐懼本身。」
羅斯福立即採取行動解決該國的經濟困境,首先宣布了為期四天的「銀行假期」,在此期間所有銀行都將關閉,以便國會可以通過改革立法並重新開放那些確定健全的銀行。他還開始通過廣播直接通過廣播對公眾講話,這些所謂的「 爐邊聊天 」在恢復公眾信心方面大有幫助。在羅斯福任職的頭100天中,他的政府通過了旨在穩定工業和農業生產,創造就業機會並刺激復甦的立法。
此外,羅斯福還試圖改革金融體系,創建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以保護存款人的帳戶,並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來規範股票市場並防止導致1929年此類濫用行為崩潰。
新政:復甦之路
協助從大蕭條中恢復的新政計劃和機構包括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該工程建設了水壩和水電項目以控制洪水並向貧困的田納西河谷地區提供電力,以及工程進度行政管理(WPA)是一項永久性工作計劃,從1935年到1943年共雇用850萬人。
大蕭條開始時,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某種形式的失業保險或社會保障的工業化國家。1935年,國會通過了《社會保障法》,該法首次為美國人提供了失業,殘障和養老金。在1933年春季開始出現復甦的早期跡象之後,經濟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持續改善,在此期間,實際GDP(經通脹調整)平均每年以9%的速度增長。1937年,美國經濟急劇下滑,部分原因是美聯儲決定增加對儲備貨幣的需求。儘管1938年經濟再次開始好轉,但第二次嚴重收縮扭轉了許多生產和就業增長的局面,並將大蕭條的影響延長了十年。
蕭條時代的困境助長了歐洲各國極端主義政治運動的興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希特勒在德國的納粹政權。1939年,德國的侵略導致戰爭在歐洲爆發,將注意力轉移到加強美國的軍事基礎設施上,即使該國保持中立。
大蕭條中的非洲裔美國人
大蕭條期間接受聯邦救濟的所有美國人中,有五分之一是黑人,多數在南部農村地區。但是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沒有將從事黑人工作的兩個主要部門-農業和家政工作納入其中,這意味著在不確定時期沒有安全網。與其解僱家務助理,私人僱主可以簡單地少付工資而不會受到法律影響。由於黑人所有的救濟計劃都是在當地實施的,因此那些有黑人資格的救濟計劃在實踐中充斥著歧視。
儘管存在這些障礙,但由羅斯·瑪麗·麥克勞德·白求恩(領導的羅斯福的「黑內閣」確保幾乎每個新政機構都有一名黑人顧問。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非洲裔美國人數量增加了兩倍。
大蕭條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羅斯福決定支持英國和法國與德國和其他軸心國作鬥爭時,國防製造業步履維艱,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私營部門就業機會。1941年12月,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導致美國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工廠又恢復了全面生產的狀態。工業生產的增長以及1942年開始的徵兵制度使失業率降至大蕭條前的水平以下。大蕭條終於結束了,美國將注意力轉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球衝突。
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不是開始的參戰國,它通過戰爭中的貿易兩次大發橫財。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通過軍事援助和派遣歐洲遠征軍,獲得了戰勝國地位,又通過了華盛頓會議,不僅維持了自己的海軍大國地位,同時也獲得了在亞太地區的統治地位。
二戰後,美國一直沒有參戰,而是通過租借法案等等,對歐洲進行大批軍事物資援助和貿易,獲得了巨大經濟利益,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才參加戰爭。可以說,參加戰爭與否,都取決於是否符合美國的自身利益。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根本上都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轉移國內矛盾的結果。其中一戰是德國和英法為爭奪市場和殖民地爆發的,主戰場在歐洲,美國通過參與戰爭獲取政治和經濟利益。二戰前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爆發經濟危機,一些國家的政黨通過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和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獲取統治權,對內高壓,對外侵略擴張,以德意日三國為代表;一些國家通過經濟改良,擴大就業緩解失業壓力,避免了迅速滑向侵略戰爭的邊緣,美國就是這類國家的代表。
到訪人數:(89)